这块石碑是否还能让人依稀回忆起当年学画的场景呢?
谈论过去和现在
十香园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从拾香园出来,我就在想,如果居氏后人没有在这里居住,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拾香园还会在那里吗?
采访中,鞠玉华反复说,“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的东西,一定要好好保护。”十香园里还安放着鞠家祖先的遗骸或骨灰,包括鞠超、鞠连。那是因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他们埋葬的地方变成了城中繁华之地,建起了新房,所以鞠家后人就把祖先的坟墓搬回了十香园。多年来,他们一直在想着把他们埋葬在哪里,但至今还没有敲定。
对于十香园的重建,政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不断提出各种意见,有海珠区领导视察时的批示,有政协委员开会时的建议,也有市领导的期望。另外,岭南派的海外弟子回广州后也经常来这里看看,谈修复之类的。鞠玉华说,母亲在世时,他们曾多次回忆消失的小月琴亭和锦溪寺的具体样貌,还画图写文。近两年,媒体上关于十香园的文章越来越多。但如果真的用现在的材料在十香园里建起两座宅邸,再把这个地方辟为二鞠纪念馆,鞠家后人是继续留在十香园,还是搬走腾出十香园?如果搬走,这个小小的十香园谁来管理?如果政府出钱管理,又有多少游客愿意找到这个地方,掏钱买票来看呢? 看着空房子的图片或文字描述,永远不如坐在院子里听鞠玉华老人回忆鞠家祖先的故事更有亲切感和人性化。
那些由后人打理,且原有功能不变的老房子,寿命往往更长。居家后人在石香园已经住了七代,很不容易。但几年后呢?时间真的很考验人。
隐藏在废墟后面的老房子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虽然老朋友已经走了,但我很幸运今天能和他在一起。
如今,十香园已失去往日的魅力。
虽然身处近代动荡的广东,居巢、居廉两兄弟却淡泊仕途、淡泊政治,过着传统文人宁静平和的生活。他们生活朴素,画花鸟虫鱼,以画为生,或以客座画家的身份,或自设画室,教授绘画。然而,顺应当时政治改革,主张兼收并蓄古今、融汇中西以改革传统中国画的岭南画派三位创始人“二高一陈”均出自“二居”一派。这是弟子自身的造化,还是时势造就英雄,抑或有居巢、居廉两兄弟的悉心指导?
字符词典
居超和居廉:兄弟、老师、朋友
居巢(1811—1865),字世杰、梅生、梅超,字西野石、锦西庵。祖籍江苏宝应,先祖在岭南做官,后定居番禺歌山乡(今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道)。自幼受父教导,能诗书画,尤擅画花虫。居廉(1828—1904),字世刚、古泉、歌山桥子,是居巢的堂弟,比居巢小17岁。但居廉活到76岁,比居巢活了54年,寿命长得多,所以后世见到的居廉画作多于居巢。 居廉自幼丧父,由其兄长兼老师居超抚养长大。
活动
1781年2月,提交了《四大文学部门全书总目录提要》。
乾隆二十二年(1782年)四月,山东巡抚国泰因贪污腐败,被勒令自杀。
1784年正月,清帝南巡至杭州。四月,甘肃回民起义,阿桂率部讨伐。七月,起义被镇压。
乾隆二十三年(1785年)4月,朝廷警告各总督不得容忍西藏喇嘛来北京搞欺诈,并制定了《护送照顾喇嘛条例》。
1786年,缅甸攻打暹罗,闰七月,郑和请求到广东购买铜铠甲,清朝皇帝拒绝。
谭波牛
人物生平
远离战争,终身绘画
居超、居廉的绘画经历可以说很简单,但不能不提东莞可园花园主人张敬秀。
作为张敬修的幕僚,居巢也曾随张敬修往返于广西战场和家乡东莞科园之间。在张家衣食无忧的科园,居氏兄弟二人在乱世中找到了一片清静天地,修身养性,远离世事,纵情山水虫草,安心作画。
如今可园已修缮一新,墙基处多处有两居室的房子。
画中还残留着一些色斑,可园双清室的“雅”字形玻璃上,还残留着居巢篆书的诗句。
可园十年,美景已成画
张敬修常邀文人雅集,他与侄张嘉谟邀请岭南文化界人士到可园吟诗、作画、刻印,并给师生授课。诗人张维平、郑献甫、简士良、陈良玉、何仁山等人也经常到可园游玩,一起吟诵。篆刻家徐三更也在可园授课。尽管当时农民起义频发,战乱频仍,但生活在可园的文人却自有天地。据说居巢的画作多半是在可园期间画成的。居巢二人的画作中,常常写进可园的美景。张敬修的侄子张鼎明与居廉年龄相仿(比居廉小两岁),与居廉是师友,曾命人采集名花名虫,并让居廉每日写成一页书,据说这样的精书有数十本之多。 在张嘉谟墓志铭中还记载,居廉居住在东莞可园时,鼎明常从其收藏中取出名画供他练习,“如此达十年之久”。
直至1864年张敬修去世,二居才回到家乡,开设“诗香园”授课。
菊香园开学啦
从东莞回到广州后,居巢、居廉在家乡歌山乡修建了“十香园”。“十香”指的是瑞香、茉莉、鹰爪、茉莉、夜来香、兰花、白兰花、含笑、晚香玉、鱼子酱十种名贵花卉。栽种这些花卉不只是为了观赏,也是为了写生、绘画的需要。后来研究者统计,这些花卉正是二居画作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十香园中,除了二居的住处外,居廉教徒的地方就叫“紫梨花亭”。 居巢的花虫扇面画——《梨花》(广东藏)中有题:“偶读唐人故事,有紫梨一则,世间已无。我摘一枝以资玩味,正所谓笔补天性也!”自然界中,白色梨花最为常见,紫色梨花则极为少见。据二居后人居玉华女士介绍,“紫梨花亭”之名由此而来。
在时香园,居巢已是暮年。张敬修去世一年后,居巢也在时香园去世,享年54岁。与居廉收徒众多不同,居巢一生几乎没有收过任何弟子。这种情况与后来“岭南画派”的陈树人和“二高”颇为相似,前者一生没有收过任何弟子,而后者却收了很多。
居廉的弟子多来自广东、广西和福建。据说居廉的弟子之多,弟子之多,成就之大,在近代绘画史上,几乎没有一位画家能与他相比。光绪十三年(1887年),傅熙在《居谷泉先生六十寿辰序》中写道:“历年所教弟子,已达三十余人。”但据研究者考证,这个数字其实只代表居廉早年的教书情况,晚年的居廉弟子数量远多于早年。李健儿的《广东二画家——李健、居廉》中说,居廉的弟子有五六十人。据说,清末民初,广东画派的画师八成以上都是居廉的学生。 20世纪40年代,正值居廉诞辰120周年,居廉的弟子,主要是高剑父、周绍光、张春初等,在当时的报纸上出版了一期纪念专刊,列出了居廉弟子的长长名单。
好老师培养好学生
居廉的弟子众多,其中成就最大的当属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他们被称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兄弟二人家境贫寒,在居廉门下学画时,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陈树人后来拜居廉为师,大约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当时他只有17岁,经居廉另一弟子张翼介绍,才拜居廉为师。此时居廉已是暮年,所以陈树人一直被认为是居廉的最后一个弟子。陈树人在拾香园虽然只学了四年,但给居廉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评论家说,陈树人“容貌秀发,与同辈人大不相同,她聪明俊秀,好学好问,顾铨很赏识她。” 居廉做媒,将居超孙女居若文(1884-1974)许配给陈树人。在拾香园,陈树人结识了居家多位著名画家,如高氏兄弟等。后来他们东渡日本,融合中西画法,改造中国传统画法,创立岭南画派。
地理记忆
保护菊香园
第一次听说诗香园,是在香港出版的居巢、居廉诗集的介绍中,记得居巢、居廉两兄弟晚年曾在此种植珍稀花草,授徒授业,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1月20日,一个广州突然降温的冬日,我去寻找适香园。它位于歌山怀德街3号。从江南大道拐进内巷歌山区,向前走到一条河边,左转到怀德街,再向前走不到50米,就看到一片修剪整齐的小空地,中间立着一块“适香园”的文物牌。文物牌后面的窄巷尽头,是一块“海珠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就是我要找的适香园。
两扇狭长的黑色木门,青砖砌成的庭院,院墙上挂着欣欣向荣的皇后花,光是站在十香园前,古朴、静谧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但眼前的十香园,却有种冬日的萧瑟感,与想象中的精致、工整不同。
有人应门,居家的人迎了进来。沿小路右转,便看到“紫梨花亭”,其实是一栋普通的平房,但居廉一直教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岭南画派创始人绘画,直至他去世。
往事犹在
如今,居玉华一家就住在这里。78岁的居玉华土生土长在诗香园,是居超的曾孙女。坐在院落中央的居玉华向我们介绍,紫梨花亭对面靠墙的两层楼“金溪庵”原是居超的住所,旁边的“小月琴亭”则是居廉的住所。抗战时期,“谈琴又吹哨”的小月琴亭被日寇拆毁,金溪庵也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只剩下“紫梨花亭”,其状况堪忧。除了白蚁侵袭,旁边不断修建的建筑,也导致地基下沉,墙体出现裂缝。
鞠玉华老人曾与活到104岁的母亲一起住在“金溪庵”。 “那时的十香园比现在漂亮,院子空地上架着紫藤架,两边精心栽种着花坛,还有甜黄皮树,花香时常飘满院子。” “文革期间,家谱、地契和家里的大量画册、字画都被红卫兵没收,有的还被自己偷偷撕毁。”鞠玉华的儿子们记得,曾有一次,被没收的字画像一座一人高的小山一样堆在院子中间,然后烧毁。上世纪80年代,这个闹中取静、毗邻繁华地段的四合院,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鞠玉华说,有单位想在这里建宿舍,有的想租来做仓库,有的想建工厂……这些建议均未实施。635平方米的十香园虽然衰败,但保留至今。政府也多次提出修缮十香园。近来,修复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如何修缮、谁来维护、谁出钱等这些问题,至今都没有最终解决。
不变的是安静
如今的十香园里,除了紫梨花亭,还有一块二居时代留下的太湖石。其余的全由居家后人亲手打理:院子旁边一棵高大的苦情树,是居玉华大儿子结婚时亲手栽种的,至今已有二十多年;院子一角的一丛珍贵的金竹,是二十多年前“文革”期间二儿子失业在家时亲手栽种的。他说,当时自己也在祖上留下的这个院子里种了8年菜,完全自给自足。连井水都是从自家井里打的,“那时候的河水还挺清澈的”。还有百年老鸡蛋花树和价值连城的仁树。院子还是那个院子,只是人和花草树木都换了。 由于近年来患有白内障,鞠玉华说,她已经不再画牡丹了,但她还是喜欢住在“十香园”,喜欢这里的“清静、空气好”。
艺术风格
独创水粉碰撞法
在居巢和居连夫妇朴素的生活中,尔居潜心于绘画。尔居的画风独具一格:重视写生,师法造化;继承了中国传统画法的没骨画法;独创了独特的水撞粉画法。
简述改革的意义
如今,素描已成为学习美术的一项基本功,但在当时,推广素描却具有一定的改革意义。
元代以后,画家注重师承、临摹,自我写生、创作较少,常常囿于前人的传统观念,导致中国画衰落,停留在摹古阶段。
居巢年少时,喜欢游览名胜古迹。他随张敬修驻扎广西时,曾游览风景秀丽的漓江,并在《映山红图》中说:“二三月间,游漓江,有时有此景(即‘映山红景’)。雾气波光交映,恰如画中红衣,别有一番静谧。”在可园,居巢常常昼夜兼程到户外,观察虫草的生态、动静,以作画。在诗香园,居濂栽花叠石,养鸟养虫,积攒写生素材。 在高剑父的笔记中,对其老师居廉的写生有生动的记录:“老师写生昆虫时,会将针插进昆虫腹部,或放在玻璃盒中描摹。画完后,又用类似剥昆虫皮的方法,用针钉在另一个玻璃盒中,就像今天仍不时观察到的昆虫标本一样。他还会仔细观察豆架、瓜架上、花草间昆虫的状态。那时他确实有‘不知道是虫是我,还是我是虫’的人生哲理。”有趣的是,居廉除了花草虫鱼,还将日常生活中很少画到的小花小草,如月饼、火腿、腊鸭,甚至花园里的酱油草、野菊花等融入画中。
1996年,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州美术馆(以下简称“三馆”)在香港、广州联合举办了“居巢居濂画展”。据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肖乾隆统计,二居画作中,动植物题材混合的作品占比最大。正是由于二居长期注重写生,对动植物的生态、形态和生长发育等进行细致观察,掌握了其动态形态和精神,二居的画作往往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与上一代画家不同。这与他们自宋元以来提倡以形写神、反对不求形似的写意画风是一致的。
无骨法的发展
要理解没骨法,首先要明白,中国传统绘画大致可分为工笔、写意两大类。但有一种绘画语言和造型方法,既与工笔、写意有着内在的联系,又与它们有一定区别,这就是没骨法,不以墨为骨架,直接以色彩描绘物象。最早在花卉画中运用没骨法的人是徐崇嗣。苏辙说:“徐熙的花卉画,洒脱奔放,自其子崇嗣以后,改以五色染花,不留一丝笔触痕迹,谓之‘没骨法’。”没骨法是清初善山水、花鸟、以写生为主的恽南田所推崇的。
居巢仰慕恽南田,曾向宋藕堂、孟立堂请教绘画。后二人是居巢结交的画家,均擅写生,受聘到广东教授花鸟画,也深受恽南田的影响。居巢不但从居巢学画,还从宋、孟二人学画(曾为自己刻小印,名《宋孟之间》)。所以,在他们的花(鸟)草虫作品中,既能看到疏朗清逸、潇洒飘逸的风格,又能看出写意与工笔相结合、以形传神的画法,这也是没骨法的魅力所在。
新技术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说写生与没骨画有着一定的师徒关系,那么,用水和粉来作画的方法,则是居廉独创的。
“水粉碰撞”是怎样的中国画技法?高剑父曾亲眼目睹老师居廉水粉碰撞的创作,并在笔记中生动地记录下来:“他画虫蝶翅,多以粗细笔法勾画,画头、颈、腹、腰、腿、爪等,则在色未干时,即以粉水浇注。此法不费力,有圆润、半立体之感。写眼时,亦轻浇少许粉,有圆润、油亮之感。此为他独有之法”……
如何画花:用粉撞色,使粉浮于色面,这样既湿润又疏松,带有粉状的光泽。一朵花或一片花瓣里不需要刻意染出光与影,而是用深浅不一的粉本身作为光与影,这与印象派想把色彩作为光的结果再现出来的想法不谋而合。如何画叶:用水冲入色,从向阳的一面倒,让其聚集在背阴的一面。这样,水浇到的地方就会光亮发白,就可以成为叶子的光芒,利用光亮处不均匀的水渍,干了之后或深或浅,这样就可以看出叶面的凹凸不平。
由此可见泼水泼粉的画法,可使色调的深浅变化自然,使作品的色彩和谐而不俗。这种独特的“居体”画法,在当时的岭南地区享有盛名,后来被高氏兄弟二人发扬光大。
名人故事
灵感源自漏雨
“水粉碰撞”这一中国画新技法是如何产生的呢?一说是居廉住在诗香园时,家里漏雨,瓦房里经常滴落雨水。一天,他躺在床上,看见雨水滴在白色的蚊帐上,形成不同的水迹。他灵机一动,便想如果在宣纸上铺上浓墨,会出现什么效果呢?试了试,果然不同,于是便顺势而为,创作了“水粉碰撞”。另一说是受到宋鸥堂的烧粉法的启发。这一技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但时至今日,一般的水彩画就能达到这种效果,用“水粉碰撞”的人已经不多了。
昔日的诗香园犹如世外桃源
只有远离尘嚣,才能画出如此美丽的风景。
专家访谈
弟子比师父好
广东省博物馆书画研究员朱万章撰写过多篇有关“二居”和岭南画派的文章。
记者:为什么我们总称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为“二高一陈”,而不称“二居”呢?
朱万章(以下简称“朱”):“二高一陈”早期的绘画确实有其师的特点,但他们到日本后,接受了现代美术教育,所提倡的改革更多的是受到西方和日本绘画的影响和启发,逐渐形成了主张中西调和、古今结合、改革国画的岭南画派。此时他们的画风与老师已经没有直接的联系,“二居”仍然沿用国画的风格,他们也没有提出这些改革思想。不能因为他们与“二高一陈”是师徒关系,就认定他们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
记者:居超、居廉两兄弟,为什么一个基本不收弟子,一个却收了不少弟子呢?
朱:居巢是位不张扬、性格沉稳内敛、不轻易作画的传统文人。他长期居住在可园,与张敬修等文人一起玩画、吟诗,过着安逸的生活。张敬修死后,他与居濂一起到拾香园,没过多久便去世了。开学授业是居濂的一种生活方式。居濂当时的徒弟相当多,据说拾香园的饭桌多达二十多桌,远近学生都来学艺,影响很大。
记者:目前居超、居廉的绘画在大陆以外有什么影响?
朱:主要是因为在港澳台影响很大。因为民国初年,广东的国画老师八成是居廉一派的,他的弟子们又将他的画传给弟子,很多都流传到了港澳台。再加上后来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二居的画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本期由本报记者陈颖撰写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邹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uarui-zg.com/html/tiyuwenda/4622.html